孙中山、宋庆龄印章漫谈

发布时间:2023-02-04 22:55:14 浏览量:1

《都会遗踪》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论丛 第23辑 2016年3月

古书有云:“人随时往,心思手泽,后岂易见?凡有遗存,固宜以异宝目之也。至于玺印为用,专以文字较优他玩。幸得留于后世,安可忽而置之?”大意为:印章作为实用之物,因其留存有文字,而较其他玩好之物更有价值,记载着前人思想和手泽的如此重要的印章,既然留存了下来,就不可不珍视。

确实,印章自古至今都是信用的证明和权利的象征,我国三千年的印章史堪称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印章的历史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名人印章是印章中的一类,它是反映名人生活、工作的重要证物,意义非凡。

革命伟人孙中山、宋庆龄的一生中也曾使用过大量印章,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与两人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密不可分的官方印信,如“中华革命党本部之印”、“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之印”、“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席之印”等;另一类为反映两人审美情趣及人际交往的私人藏印,如“孙文之印”、“孙文藏书”、“孙宋庆龄”等。

本文拟就其中几枚形制比较特殊的私人印信作一个介绍。

一枚火漆印

火漆,亦名“封蜡”,以松脂、石蜡、焦油加颜料混合加热而制成,封粘时,用烛火引燃火漆,于熔成稠状时滴注于需要封粘之处,在将待凝固之前加盖印章,冷却后留下清晰的钤记图案,即为火漆封缄。这是一种防止信函被拆的封缄形式,特别用于机要信函的保护。火漆印即是待火漆凝固前加盖的印章。

“孙”就是这样一枚火漆印,铜制,印面为圆形,刻字“孙”。孙中山在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常需发出函电联络工作或部署行动,如事关机密,便会使用此火漆印进行火漆封缄,以防函电被偷拆。

1922年至1923年间,孙中山与妻子宋庆龄一起居住在上海莫利爱路29号寓所。其间,孙中山就讨伐陈炯明、国民党改组等问题与国民党军政要员、北洋政府官员、各地军阀、商会、报馆等频繁互通电报。这些电报都事关重大、涉及机密,虽然我们现在无法找到已发出的电报原件,但想必发出电报、信函时孙中山会注意到保密问题,而钤盖火漆印是当时一种应用普遍的防止偷拆的方式。那么,当时就很有可能会使用到这枚“孙”火漆印。

艺术价值丰富的“孙文之印”

孙中山的私人藏印材质不同、形状各异,摆放在一起委实妙趣横生、夺人眼球。这些印章多被用于签发文件或题词的落款盖章。

“孙文之印 逸仙长寿”是一组对印,双狮钮,其石质经鉴定为寿山石中的芙蓉石。对印的边款分别为“民国五年十二月陈融谨篆”、“颙ㄏ”,可知此印为1916年陈融刻制后赠与孙中山的。孙中山对他的革命同志陈融所刻制的这对印章十分喜爱,经常使用其中的“孙文之印”在自己的题词后盖章。如题赠给黎仲实的“博爱”横幅,题赠给陈伯陶的“天下为公”横幅,题赠给上海精益眼镜公司的“精益求精”,等等,落款处均钤此“孙文之印”。

兽钮是近代印章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印钮形式,而有一枚“孙文之印”则是以更为古朴的瓦钮为印钮。瓦钮,又称“鼻钮”,是我国古代早期最为多见的印钮,因孔小如鼻而得名,汉代以后,鼻钮孔变大,故又称为瓦钮、桥钮。此枚“孙文之印”规格小巧玲珑,形态古朴沧桑,瓦钮中穿有绶带,可随身携带。

“孙文之鉨”也是孙中山的私印,这枚印章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材质和印钮雕刻。由于印章通体呈温润的黄色,因此很容易误以为其材质为寿山石中的田黄石,其实,经专家鉴定,它是寿山石无疑,但并不是田黄石,它缺少田黄石的重要特征,如细密清晰的萝卜纹等等,很有可能是另一种寿山石:溪黄石。

虽然不是珍稀的田黄石,但这枚印章还是很有看点,因为它的印钮采用了“薄意”雕刻技法。薄意,即极浅薄的浮雕,因雕刻层薄而富有画意,故名,是寿山石印章的一种独特的表现技法。薄意雕刻作品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因此,对于雕刻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有中国绘画笔墨基本功,要讲究构图、层次、刀工、线条等各种技艺。“孙文之鉨”的印钮以薄意雕刻山水,非常精妙,富有欣赏价值。

此外,还有几枚“孙文之章”、“孙文之印”,或为透明璀璨的水晶质地,或为厚重坚实的象牙质地,都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十分精美    。

宋庆龄的三个签名章

宋庆龄除了传统的印章之外,建国后还使用过三枚形制比较特别的印章,都是根据她的签名手迹制成。这三枚印章皆为长方形,两枚为宋庆龄的中文签名手迹“宋慶齡”,分别为木质和牛角质;一枚为她的英文签名手迹“Soong Ching Ling”,木质。

宋庆龄早期在自己的藏书上钤印时多用20年代刻制的“孙宋庆龄”印,而到了建国以后,则多用以上所提到的两枚“宋慶齡”签名章了。几乎每一本建国后的藏书都被钤上了这两枚印章,而题词或文稿、书信上则并没有发现,可见这两枚印章的主要作用就是藏书上的署名。

自幼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宋庆龄,习惯于使用英文撰写文稿或书信,也常用英文签名。因此,她请人按照她的英文签名手迹刻制了一枚印章,可算是“中西合璧”的创新之举。但据考证,这枚印章宋庆龄使用的并不多,在大部分情况下,宋庆龄还是会在书信和文稿上亲自签名以示郑重。

“林泰之印”的渊源

宋庆龄的印章之中,有一枚“林泰之印”,青田石质,狮钮,边款为“林泰同志正之,一九七九年二月,刘友石篆于沪”。印章的篆刻者刘友石先生在篆刻之时并不知道林泰是谁,组织上委托他这么刻,他就刻了,也不便多问,直至宋庆龄去世之后一段时间他才知道自己是为大领导宋庆龄刻了一枚印章。

林泰是宋庆龄的化名之一,至于这个化名是如何产生的现在则难以考证确切。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早年宋庆龄旅居德国时为躲避外界烦扰即开始使用此化名,“林泰”源自“林太太”,“林太”。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林泰”是孙中山为宋庆龄取的别名,为了纪念他的泰国革命同志林文英。

    且不论这个化名如何而来,可以确定的是,宋庆龄很喜欢用这个名字。不仅是旅居德国期间,抗战胜利后直至晚年,宋庆龄一直都在用这个化名。跟亲朋好友通信时,宋庆龄常署名为林泰,还要求对方在寄给她的信封上写“林泰收”。而早年的其他化名,马丹、琼英等则都很少再使用。

当时负责宋庆龄后勤保障工作的上海市政府机管局副局长李家炽的一段回忆阐明了“林泰之印”的刻制渊源。1979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致信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彭冲,决定从国家财政中拨款5万元予宋庆龄,彭冲委托李家炽办理具体手续。李办好手续后即向宋庆龄汇报,宋庆龄表示感谢,并委托李家炽管理这笔钱。为了方便这笔钱的使用,宋庆龄还让李家炽刻了一枚名为“林泰”的印章,由李保管。随后李家炽将5万元拨款交代上海市委办公厅行政处财务科以“林泰”的名义存入银行。每次宋庆龄要用钱,便会派人带着她的亲笔信到上海,由李家炽办理取钱手续。

李家炽所提及的名为“林泰”的印章应该就是此枚“林泰之印”。鉴于在宋庆龄留下的书信文稿中从未发现有使用过这枚“林泰之印”,那么这枚印章仅是作取钱之用,基本是可以采信的。

“宋子良印”上的微雕

宋子良是宋庆龄的第二个弟弟,毕业于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曾任中央建设银公司总经理、广东省财政厅长、中国国货银行总经理等职,后赴美定居。宋庆龄与宋子良感情甚笃,她保存了一些宋子良的物品,包括一枚“宋子良印”。

“宋子良印”为象牙质,印面边长1.5厘米,通高5.5厘米,其出彩之处在于它的边款,印钮四面中的一面,也就是在一个宽1.5厘米长5.5厘米的平面中,刻有一组463字的微雕作品。用微距镜头采集下这组微雕,加以放大,便能看到很清晰的字体,笔法秀美流畅。从文字中可知,这组微雕由杜宗佛所刻,内容是清代名家所作的七首七律诗。

当然,这枚印章并非杜宗佛直接送给宋子良,而是史乃修请杜刻制后赠送给宋子良的,这在微雕文字中均有记载。

宋子良和宋庆龄的其他姐妹弟弟一样,后期即离开上海,没有再回来,因此他留在上海家中的很多东西便都由宋庆龄悉心保存下来了。

李燕娥的印章

“李燕娥印”是尺寸极小的一枚印章,铜制,辟邪钮,印面边长1.6厘米,通高仅2.2厘米。虽然印章的高度仅2厘米多,但辟邪印钮仍雕刻地十分精致生动。

对于宋庆龄而言,对于上海寓所而言,李燕娥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她是宋庆龄的贴身保姆,忠心耿耿为宋庆龄服务了五十余年;她又是上海寓所的管家,大小事情她都会替宋庆龄严格把关。宋庆龄对于李燕娥的感情是深厚的,视之为亲人。在北京居住时,宋庆龄总是很记挂留在上海家中的李燕娥,不时寄一些可口的特产给她品尝,每逢李生日还要亲笔书写贺卡寄给她。李燕娥病重时,宋庆龄非常担心,专门派人接她赴北京接受治疗。李燕娥过世后,宋庆龄还将她安葬在了宋氏墓地。

李燕娥曾长期居住在上海寓所内,这枚“李燕娥印”和她的其他生活用品一样,被保存在这里。

以上列举的几枚印章只是孙中山、宋庆龄藏印中的一小部分,它们背后虽没有承载厚重的历史,却真实地反映了孙中山、宋庆龄的工作和生活。孙中山、宋庆龄是革命者,不是收藏家,印章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作为徴信的工具,而不是独立艺术品。我们发掘它们的艺术价值,从而了解伟人的审美情趣;而历史价值,则是这批印章最主要的意义所在。



  1. 陈融(1876-1955),字协之,号颙ㄏ,别号颙园、松斋、秋山等。早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黄花岗之役。1913年后历任广东法政学校监督,司法厅长、高等法院院长等职。1931年任广州国民政府秘书长。抗战期间避居越南。1949年寓居香港,卒于澳门。工诗,善书法、篆刻。著有《颙园诗话》、《黄梅花屋诗稿》,存世有《黄梅花屋印集》等。

  2. 刘友石(1929-2013),江苏常州武进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集云阁高级篆刻师,国家工艺美术师,中国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院顾问。篆刻作品有《毛主席诗词三十九首印谱》、《黄山七十二峰印谱》等等。

  3. 《一封“中央来信”改写了我的人生——记篆刻家刘友石》,《档案春秋》2008年第01期。

  4. 林文英(1873-1914),出生于泰国的一个华侨家庭,1903年从泰国取日本求学,在横滨经廖仲恺介绍结识孙中山,受其影响,加入同盟会。曾与孙中山一起在泰国作反对帝制、宣传共和的演说。后参加镇南关、黄花岗诸役,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因发表反袁言论于1914年3月被袁世凯拘捕入狱,继而秘密处决,时年43岁。

  5. 《我所经手的宋庆龄晚年的五笔钱》,《百年潮》2009年第12期。

  6. 杜宗佛(1901-1980),山东掖县(今莱州)人,书画家、雕刻家,雕刻象牙以细腻丰富著称,其牙雕作品曾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最优等奖,解放后杜宗佛仍从事雕刻研究,以毛主席像及诗词为素材所作微雕作品曾引起轰动。

  7. 史乃修,曾任中华民国水泥厂总经理,善书法,建国后为南京市工商联领导成员之一,“五反”运动期间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