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绷石

发布时间:2023-02-04 22:54:05 浏览量:1

《宋庆龄文物故事》

上海宋庆龄故居卧室里放置着这样一件特别的物品,故居每天迎来送往,人流不息,但几乎没有游客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因为相对于卧室里的其他摆件,它着实不起眼。它只是一块被放置在房门前,用来抵门的石头。之所以把它当作“抵门石”,自然是沿袭宋庆龄本人生前对房间物品的摆放方式。而事实上,这块抵门的石头,其“真实身份”却大有来头,它有着极高艺术价值,是如今上海几乎已经绝迹的女红工具:镇绷 石。

镇绷石,即用于镇、压绣花绷架的工具,因材质为石,故名。古代女子皆擅女红,她们在绷架上绣花,为使绣面挺括、平整、匀称、不起皱,就在绷架的四角用重物镇平或吊平。最初的镇绷之物,仅是一些有重量的东西。后来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艺术化起来,镇绷石就是这种艺术化的结晶。随着艺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镇绷石也慢慢从普通的生活用品演变成了不折不扣的艺术 品。

据考证,明代已有镇绷石,清代、民国最为普遍,原产地为浙东的宁波、绍兴地区,后宁波籍人士移居上海,也就在上海流行起来了。镇绷石通常为秋叶状,秋叶上雕刻着千姿百态的美女,或读书,或小憩,抑或怀抱婴儿……均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实场景,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 息。

宋庆龄卧室里的这块石头可以说是镇绷石的典型代表。石头为秋叶形,叶形轮廓十分优美,叶面底部有一圆孔,用来系扎绳索,与绷架相连;叶面上方雕刻着一个头梳发髻,身着对襟衣衫的妇人,她面颊丰腴,慈眉善目,身倚圆枕,环抱一小童,雕刻形态颇为生动自然,又极富女性柔美之感。这块镇绷石的特别之处在于,石头外面还上了一层彩色的釉。因为是实用物品,而且年代久远,釉色稍有斑驳,但仍可看出,这位妇人的衣衫颜色鲜亮、纹饰繁复,且头戴首饰,发髻华美,显然这里所雕刻的是一位富贵人家的夫人和她的孩 子。

那么,这样一块镇绷石出现在宋庆龄的卧室里,它和宋庆龄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若作镇绷之用,那应该有四块这样的石头才符合常理,这里却仅有一块,而且也没有绷架、绣线等其他绣花的必备工具。宋庆龄到底是否使用过这块镇绷石 呢?

宋庆龄出生在清朝末年,在父母的安排下自幼接受西式教育,9岁即进入用英文教学的中西女塾读书,14岁远赴美国求学,大学毕业后不久投身于民主革命。基于宋庆龄的受教育状况和成长经历,推测她对于中国传统的女红是不擅长的,即使在幼年时有所接触,之后长期的海外求学生涯以及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活也不可能让她有机会重拾女红活 计。

埃米莉·哈恩在《宋氏家族》一书中写 道:

 

那个时代,有出息的中国姑娘都懂得如何在丝绸上刺绣……蔼龄对静坐半天才绣出一条边的光景感到沉闷无聊……她的小妹妹们自然也都跟她学……宋耀如对小女儿们厌恨女红活计寄予同情……她提醒妻子,既然花几美元就能买到最好的刺绣,那么用这种精工细活去损害孩子们的眼睛就完全没有必要……宋夫人对此可能信服了……孔夫人自己毫不后悔地作证,她甚至在今天也缝不直三针 线。

 

由此可见,这块镇绷石的使用者应该不是宋庆龄,那它又怎么会出现在宋庆龄的卧室里?有没有可能是宋庆龄的母亲倪珪贞使用过的?

倪珪贞1869年出生于川沙一基督教传教士家庭,父亲倪蕴山是上海伦敦会天安堂牧师,母亲徐氏是明代礼部尚书、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代。倪珪贞自幼入基督教,四、五岁即读书家塾,九岁入学校,十五岁升西门裨文女校,十八岁卒业,精通数学,喜欢弹钢琴。基督教家庭背景让倪珪贞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妇女;但相比于宋庆龄那一代,倪珪贞显然传统得多,女红在当时来说,几乎是女性必备的手艺,对于有钱人家的小姐、妇人而言,绣花可能就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因此,倪珪贞会绣花这个假设是能够成立的。

据宋庆龄原警卫秘书隋学芳的女儿隋永清所述,宋庆龄生前曾赠送给她多幅绣品,都是宋庆龄的母亲当年留下来的。这些绣品多是丝绸质地,绣的图案各不相同,有花草、鱼虫、鸟兽等,其中有些是可直接用作摆设的绣片,有些则可用来做衣服的花边,每件绣品都极为精美。

综上基本可以推断,宋庆龄卧室里的这块镇绷石很可能是她母亲倪珪贞所使用过的,而且是她与宋耀如结婚生子后在自家使用的。

那么,倪珪贞使用过的镇绷石又如何到了宋庆龄的寓所?

1918年宋耀如去世后,倪珪贞携子女迁居至上海西摩路139号(今陕西北路369号)。1931年倪珪贞去世,西摩路139号即归宋家六个兄弟姊妹共有,后来随着政局的变化,宋庆龄的其他兄弟姊妹都离开了上海,“母亲的老房子”就由宋庆龄料理使用。

为便于保管,20世纪50年代初宋庆龄陆续将西摩路139号内的一些家具、物品搬至自己的寓所。或许宋庆龄幼时在家曾看到母亲使用这块镇绷石,又或许她觉得这块石头造型别致,所以就把它一起搬回了自己的寓所。因为是娘家带来的物品,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宋庆龄很珍视,一直把它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当然,镇绷石在新的时代,在宋庆龄这里是彻底失去用武之地了,最终由于石质沉重,被用来抵门,也算是发挥了它最后的实用价值。可能宋庆龄本人都没有想到,这件原本十分普通,几乎每家都有的生活用品,若干年后竟由于它的艺术性和稀缺性,成为了一件极具历史价值的珍贵文物。